想要更好的解决问题?你需要构建以实践为中心的知识体系
1
面对真实社会的学习
离开学校之后,我们的学习还在继续,但却换了一幅模样,最大的变化是:再也没有人给我们的学习做规划了。
想当年,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大学,在我们入学的第一天,未来三年、四年乃至六年,每一年、每一个学期所要学习的科目便已经规划好,未来半年每一天、每一个小时该上什么课也已经被设计好。
在某种程度上,做一个学生是简单的,我们只要把每个学期发下来的新课本认认真真地学好即可。我们就如同流水线上的工人,按时打卡,专心工作,自然就能获得奖赏。
但这种过分简单的生活也让我们丧失了对学习的掌控力和想象力。进入社会,我们才发现面临着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一个复杂、易变、充满不确定的世界。
2
以实践为中心的知识体系
社会就如同一所大学,它对我们的要求一点也不比学校低。
每隔几年,我们就可能换一个专业,专业的名称可能从“程序员”变成“技术经理”,再变成“创业者”,又或者从“女儿”变成“妻子”,再变成“妈妈”。
在每个专业上,我们都需要尽快达到优秀,否则同事会抱怨,孩子会哭闹。而这时候,我们才发现自己根本不知道如何规划和掌控自己未来的学习。
我们只是随波逐流,抓住眼前能抓到的一些“知识”,不管是图书、公众号又或者线上课程,但这些知识却只能让我们“知道”或者“入门”,要如何继续精进,我们完全摸不到门径。
我们的目光是短浅的,学习是浅层的,而最终,心情是焦虑的。
如何逃出这种低水平努力的陷阱?我们需要有能力设计自己的长期学习。唯有如此,才能支持更长期的自我成长。
从长周期来看,学习要回答的问题是:如何构建出一个有效的知识体系(不管这个知识体系的主人是叫"程序员"还是"妈妈")?
而前面的一个问题是:有效的知识体系是什么样的?
传统的知识体系是以学科为中心的,它实际体现的是大学的学习成果:通过四年的学习,系统掌握一个学科的知识,尤其是这个学科的概念、事实和理论。
但这样的知识体系进入社会中会遇到一个问题:真实的工作不是依据学科而设计的,它是跨学科的。
一个设计师在为用户设计的时候,不仅需要思考用户及需求,也要考虑材料及成本、技术的可实现性、市场及商业模式、甚至环境的可持续性等等。
这时候,我们根据要解决的问题来调用和整合自己的知识,我们的知识体系,不再是以学科概念为中心,而是以问题的性质为中心而组织的。
因此,真实生活的知识是以我们需要完成的工作为中心组织的。为此,我们设计了一套“以实践为中心的知识体系”,它基于以下逻辑而建立:
1 . 每个身份都有特定的工作
每个身份都有一些关键的实践活动,我们称之为“工作”。例如,一位老师需要完成设计课程、教学互动、评估和观察等工作,一个母亲需要完成看护、沟通、游戏等工作,而一个志愿者需要完成服务、评估等工作。
而这些工作,又可以不断分解为更细的“子工作”、“子子工作”等。例如,在“课程设计”这个工作里,可以包括了解学习者、设计课程目标、设计课程活动、整合呈现等子工作。
2. 每项工作都需要相对应的知识支持
要更好地完成工作,你需要掌握工作的对应知识。例如,在“教学”这个工作中,你需要掌握“学习者”、“发展”、“动机”、“观察”、“认知”等方面的知识。
而每个知识主题下面,又分为不同类型的知识,如:事实、理论、方法等等。
3. 这些知识整合在一起,构成我们的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的作用在于,它能够更好地帮助你更快地完成未来的工作,不管这个工作属于你当下的身份和未来的身份。
于是,根据这样的逻辑,我们就可以建立起教师、设计师或者妈妈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是跨学科的,并且以关键工作为中心进行组织——这就是“以实践为中心的知识体系”。
当知识体系以实践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建立时,这些知识就跟我们的自身有了真正的连接,学习就有了内在的动力,应用也更容易找到实际的场景。由于知识与自身经验紧密相连,自我设计的学习也成为了可能。
这个“以实践为中心的知识体系”还有一个特点:它不仅包含理论知识,也包含大量的实践知识。所谓“实践知识”,也就是关于“在不同的场景下,我们要如何做才更有效”之类的知识。当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被整合到一起的时候,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更优秀的问题解决者。
3
如何去创造出来?
理解了这种“以实践为中心的知识体系”后,下一个问题是:如何去创造出来?
最好的方法是:加入一个社群,一群人去共同创造。
让我们想象一下,当你和一群具有共同关注的领域的伙伴聚集到一起之后,你们可以如何进行自主规划、自主学习?
首先,你们需要集体构想出一个基于共同身份的“以实践为中心的知识体系”,这是一个想象而非具体的现实,它的作用类似于一张建设的蓝图,帮助社群成员形成学习的共同愿景,并以这张蓝图去规划和评估自己的学习。
其次,你们需要以实践带动学习。如何进行更多的实践?一个方法是:根据这个领域的关键工作,设计出“最小行动”。
最小行动包含某个工作的最核心步骤,例如,对于“沟通”这个工作,你可以采用“非暴力沟通”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作为最小行动,而对于“课程设计”这个工作,你可以采用“五星教学法”的“聚焦问题、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应用新知、融会贯通”作为最小行动。
最小行动足够简单,一个领域的小白也可以通过短时间的学习而掌握,并可以持续实践。它可以防止我们陷入“需要学习大量知识才能实践”的误区当中(这往往会带来行动瘫痪),并且能创造更多的社群对话。
最后,你们需要对各自的实践在社群中分享,并通过对话来创造出“实践知识”。通过分享和对话,社群成员对一次实践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有了更深刻的共识,同时能引导大家看到实践背后的知识的不足,并由此引出更多的学习活动。
如此,便形成了一个学习的循环:
我们通过行动(实践)产生实践知识。通过对实践知识进行讨论和反思,发现知识的缺口,引发学习行动,积累更多的理论知识。通过综合应用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我们设计出更有效的解决方案,带来新的一轮实践。
不断地重复这个过程,我们就能成长为更优秀的问题解决者。
4
加入我们
传统的学习是由权威设计的,我们只是单行线上蚂蚁,沿着预先设计好的道路走到终点。而真实的人生中的学习是不可知、充满了可能性的,它更像是一种抛弃了造物主之后的“进化”,这就如同艾舍尔《画手》这幅画所表达的,它是“自我设计”的:
如你所见,画中的两只手各自画着对方。画家消失了,手在创造着自己。如果用文字表述:“我画的对象在画着我”。
如果你是程序员,可能马上会想到“循环”、“递归”这样的术语。
这就是真相。在真实的学习(也包括真实的生活)中,预先规划的设计被抛弃了,因为它们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现实,我们需要的,是更长远的视野、更小的内核和更快的循环,以及更多的差异性。
所以我们有了知识蓝图,有了最小行动,有了实践知识,有了社群。
我们相信,未来的学习一定是自我设计、自我管理的,未来的学习也必定更多地在社群层面而非仅在个人层面发生。
慢学校正在进行这样的社群自主学习设计的实验。
慢学校发起了多个慢社群,一个慢社群就是一个由共同关注某一领域的学习者所组成的学习社群。同时,慢学校会为慢社群提供以下的支持:
协助社群创始团队设计社群的目标、产出、活动和规则。
引导社群成员共创一份基于共同身份的知识蓝图。
根据社群成员的关键工作,协助社群设计的“最小行动”。
为社群提供知识管理工具“知谱”,帮助成员管理自己的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并建立自己和社群的知识体系。
(个人知识地图)
如果你是一个希望创造自己知识体系的学习者,欢迎加入慢学校,体验一种自主、自由的社群学习模式。
如果你也希望在自己的公司或者社群中进行这样的社群学习实践,欢迎在后台留言与我们联系。
长按识别二维码 | 立即加入慢学校
一所面向终身学习者的在线大学
↙也可直接点击“阅读原文”,申请加入慢学校